本文共 5510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18 分钟。
雷帝网 乐天 8月16日报道
小鹏汽车昨日举办品牌日活动,并启动小鹏汽车智能电动SUV——小鹏G3新一轮预售。
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在讲演中对智能汽车和智能汽车时代给出明确定义——真正的智能汽车应是在汽车研发阶段软件和硬件的融合基础上,能做深度定制及自研OS的汽车。
“现在的传统汽车外加一些智能感配置并不能带给消费者真正好用和有效的智能体验。而小鹏汽车致力于用电动引擎和数据引擎驱动智能汽车时代来临。”
何小鹏认为,智能汽车核心在运营,而不是在制造,原因在于,智能汽车不是一款型号的制造,而是一个生态。
当前,汽车生态的情况是每一家厂商,甚至每一家厂商自己里不同的车型,在智能化的规范、要求是不统一的,也就是不一致的。
这导致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很难产生针对这一群智能汽车用户,针对这一群智能汽车生态统一的产品内容跟服务。
而智能汽车时代上半场的第二步,则是让自动驾驶更好地解放双手,形成智能汽车的App Store生态,届时,更多的应用,提供更多的使用场景,还会创造更多的衍生产品和服务。
除了电动引擎,这些将更多建立在数字化引擎驱动的基础上。
何小鹏说,小鹏汽车正处于智能汽车上半场第一步:“搭团队,打基础,做功能,拿数据,快迭代都是我们需要做和正在做的事情。”
以下是何小鹏演讲核心内容(雷帝网精编处理):
何小鹏:昨天我也没想到,小鹏汽车就刷屏了。
我觉得大家有一些同样关注的问题,我讲一讲,我努力用一些对比的方式能够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智能汽车是个生态
我觉得昨天有一些PPT仅仅从照片来看在社交媒体的确会产生歧异,为什么会产生歧异?觉得有几个原因,先讲两个小的原因。
第一,我讲的是从未来小鹏汽车看智能汽车发展的规划、一个发展的趋势,它是有上下文的关系的,如果单纯把那一页放上去,它是没有上下文的。
第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于时间的原因,详细内容等会儿我跟大家再分析一下。
第三,智能汽车核心在运营,而不是在制造,为什么?我认为的智能汽车,我自己来看不是智能汽车一款型号的制造,我是认为智能汽车是个生态。
我举一个例子,今天讲智能手机的业态,我们很少把智能手机生态,把生态这两个字放上去,今天的所有苹果、安卓或者安卓里面分多个品牌的手机,很少有人会把生态挂上去,都叫智能手机市场或者是移动互联网市场。
我把这个地方拆一下,假设我把这个词变成不容易产生歧异的,叫做智能汽车生态的核心在于运营,而不在于制造。
我来分析一下,怎么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在最开始做手机的互联网的时候是从功能手机做起,然后到智能手机,我们在功能手机的互联网上发现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运营工作,基本上是由手机的硬件制造商去负责,但是后来因为有了安卓,出现了一些变化。
这两个(运营工作)是哪两个?
第一个运营,就是硬件的厂商需要运营整个软件基础平台在硬件上的规范。
比如说我们以前开发手机应用的时候,开发手机游戏的时候最痛苦的是什么手机的屏幕大小不同,手机的交互界面不同,手机很多具体的硬件计算单元不同。
这导致了很难让一个软件生态的开发者或者一个服务的提供者在手机里面产生很大量的服务。我们来看苹果为什么比安卓好?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苹果一直都非常强力的规范了软件行业,并且苹果每一款手机,从iPhone 3G到现在的iPhone 8,它虽然不断在硬件上进行升级,但是它给大家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指引,软件跟服务该怎么做好。
但是塞班,当年诺基亚不是这样,我们当年有很多的诺基亚手机,但是每一款诺基亚手机在上面开发应用,在上面做服务都不一样。
今天的汽车生态就处在这个最早期的情况,每一家厂商,甚至每一家厂商自己里面不同的车型,我讲的是子品牌,它们在智能化的规范、要求是不统一的,也就是不一致的。
这导致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很难产生针对这一群智能汽车用户,针对这一群智能汽车生态统一的产品内容跟服务。
举例,去年开始很多人用抖音,如果抖音是在很大的终端跟很小的终端都去覆盖,如果这个终端特别复杂、繁琐,大家用起来是很痛苦的,为什么手机都是竖屏为主,这也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运营,是一个运营的软件。最开始当一个智能手机的厂商,我还是拿智能手机举例,因为大家很容易理解,它是运营操作系统。
全球有三种大的运营,第一个是苹果自己的,对自有的操作系统、自有的软件生态进行运营;
第二个是安卓;第三个是中国的安卓,中国的安卓是有一定的变形的,所以中国的安卓市场是切分到不同的手机市场,包括小米,包括华为,他们自己做了一个深度定制的OS,他们自己在OS上运营,他们会运营什么呢?
他们规定在上面上什么软件,上什么游戏,我鼓励什么、不鼓励什么,我要做支付还是不做支付,这都是他们在运营的。而在他们的运营的基础情况下产生了无数的公司,无数的个人,在上面建立他们自己的应用、软件、服务和自有的内容,比如说自有的短视频内容。
那么他们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智能的生态,而从制造厂商的最开始来说,它是制造硬件的,没有硬件就等于没有用户,没有用户自然而然就不可能有生态。
今天处于智能汽车最早期的阶段
但是有了用户之后一定需要硬件规格跟一致性的运行和软件平台,包括类似于Appstore的运营,才有可能把这个智能汽车的生态真正建立。
就是今天我们处于智能汽车最早期的阶段,大家还是建立0到1的基础过程。如果大家从制造的逻辑来看,从不歧异的角度应该是后面加两个字生态,智能汽车生态的核心。
今天有很多厂商都在在做0到1的过程,但是做的时间节奏和做的投入程度不一样,这个市场一定需要很多个中国的厂商一起来做,才有可能不一样,而不是一两家或者三四家厂商,所以第一个需要是中国厂商。
中国的市场太大了,我们看到有很多海外的创业者跟我们聊天,为什么我们在加拿大做不成自己的互联网,为什么在欧洲做不成,为什么在日本很难,我当年做了8年的东南亚的市场,他们一样很难:
用户基数要不然没有中国大,要不然用户的需求没有中国的强烈,要不然整个商业的环境(无法满足需求),比如说印度,电、网、物流、支付、水比中国差很远,所以他们想构造这样一个新的创业环境很难。
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为什么在20年里面,在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做到了不同,我觉得是中国的市场,中国的政策以及中国之前这一群创业者。
我认为只有中国的汽车制造商才有可能把中国的智能汽车生态给做起来,我觉得它不光是硬件制造,还有软件的研发;不光是硬件的制造,还有硬件的运营,还有互联网和软件数据上的运营,他们是需要合在一起才是一个生态。
第二点我想说的是,实际上我们今天我们来看很多的汽车厂商都在做很多跟智能化相关的事情,他们的节拍、节奏、动作、组织互有不同,各有千秋。第二个问题昨天有很多媒体朋友就说,为什么你说四家,我觉得不服。
我觉得第一,这是我所看到的跟我所听到的,我不是一个从汽车专业出来的人,但是我在这里面做了四年时间,我相信有一定的广度,所以我看到了很多信息。
这些信息里面我最喜欢看“形、神、髓”,“形”就是他外面所讲的,“髓”是我最主要看的,我是要看它的组织结构体系以及组织结构体系有多少人,是谁在做什么事情,以及谁去领导的这个事情,我是最关注这个事情的。因为今天你看到是他做到的功能,后天你看到的一定是组织结构、策略,甚至是战略做到的事情。
所以我对于很多整车厂我的看法是,今天它的核心在不在大团队的自研,这里有两个事情,第一个我认为就是在定制操作系统或者是自研操作系统;第二个我认为就是是不是在自研自动驾驶。
这两个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可能会比较容易理解。第一个就是像小米当时创业的MIUI,第二个小米当时做了一个叫“KK”的,虽然并没有成功,但是微信成功了、WhatsApp成功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苹果花了很大力气做虚拟运营商,只是它没有成功,如果虚拟商成功了就等于微信、WhatsApp和Line这样的功能,它跟硬件结合,跟通信运营商耦合起来了,它并没有成功而已。
今天自动驾驶如果能够让我们解放双手,更远的将来解放我们的大脑的话,当然解放双手比解放大脑要容易得多,我们一定要考虑。
如果我们是以销售为导向的,讲究的用户定位,核心是用户为什么会买这个车,但是互联网一直都不这样说,互联网一直说体验,体验是以运营为导向的,但是在硬件领域里面你首先没销售就不可能有运营,它是依赖关系,销售为老大,然后才是运营。
我特别想说的一点,只有在这两条线去做了之后,你才能够发现原来一个用户用这个车上的软件、服务或者AI能力的时候,我们从产品的角度来看,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起码分为四个层面。
第一个你做的东西有没有用;第二个你做出来以后它能不能有用,有时候有用的东西你做不好,做不出来;第三个是好不好用;第四个是用户要不要用。
智能汽车处于爆发前夜
今天在很多的汽车上面有很多智能化的配置?你说这些功能有没有用?有用。能不能用?有的能用,有的不能用。好不好用?核心在于如何去运营它,更往后用户是不是一定要哭着喊着要用。
比如说今天我们买一个苹果,买一个小米之后我们第一件事情是通过它的生态,下软件、下游戏,能够把联系人连上来。核心的点是如果你把网络断掉,把这些功能全断掉,不去运营它,没有这个软件生态,你会觉得智能手机一下打回到到以前,虽然它的硬件还是很好。
但是它不能支付,不能上网,不能玩游戏,不能跟大家社交,你会发现它只能打电话、发短信,即使它有这么多的硬件配置,你也不能用。
所以我们处在这个的前夜,我觉得需要中国的很多整车厂一起去努力。
当年小鹏汽车,我记得当年成立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Musk说把他的专利开放了,我特别开心。我想专利开放,是不是我们造车就简单了,后来发现还是没简单,但是在这个行业里面要有一些人去呼唤。
虽然今天小鹏汽车很小,但是我认为中国很多的整车厂,起码从我看到的来看,在这两点很多还是以合作为主,集成为主。
我一直都认为在硬件上面应该跟很多合作伙伴合作,但是软件上有些一定要自己研发,才有可能从中国走向全球,一定要自己研发,才有可能满足中国的智能汽车生态用户。我要把“生态”加上去,要不然生态一干掉就容易有歧异。
举例,当我今天买了一台小鹏汽车,当我今天买了一台上汽的汽车或者另外一个品牌的汽车,我明天换一台汽车还想换这个品牌的,为什么?因为我的朋友圈,我的音乐,我的习惯,我的自动驾驶的能力它都学习了,它都会继承,而且它会更好用。
就像今天很多人用手机用惯了某一个水果品牌之后都不想换,逻辑是一模一样的,因为你产生了惯性,你产生了依赖。
需要联盟 需要很多中国整车厂一起做
我觉得今天中国的汽车如果真的想在未来十年里面,在中国不靠合作企业我们就能够做大,把中国的智能汽车生态用户服务好,并且能够进行变化之后走到全球,一定要有在这上面自研的能力,一定要在这上面的运营能力、思考逻辑。
我昨天问了一个问题大家要记得吗,我前面的非常担心,如果大家都是电动汽车或者是Tesla的用户,我相信理解我的难度会小一些,为什么?
我一直都说,我去年来到小鹏汽车,200个研发同学,只有一个半同学开电动汽车。我去跟很多研究电动汽车的专家聊天,他们坐过、试乘过、试驾过,但是没有人真正开过500公里。
这样一群人是最领先的一群人,现在整车厂里面也有很多人,他们是这个行业的弄潮儿,他们一定要去变化,我觉得我昨天说这个话可能伤了有些人的心,但是换个角度,我们自己要去改变自己,才能更好的领会为什么这是未来。
我想说的另外一个事情是,有非常多的人对未来有趋势的判断,谁的判断都会出错,但是在判断的逻辑下,像我经常对很多人的判断都是审视,不会随便来说,我一般很少评论,就是因为逻辑都是对的,但是你信息的丰富度是怎么样?
我跟内部开会的时候经常说我们最怕的是用信息不全面,正确的逻辑和当前的现实得出一个结论,这个时候很容易得出对未来错误的结论或者对未来不公正的结论。
像我们这样一群人,我们可能会思考的多一点点,了解的多一点点,但是我们对未来趋势做的判断也有可能出错,也有可能成功。所以大家一定要去想这个未来,而且一定要有人愿意从全局去做。
我从组织体系来看,我昨天说的这几家公司真的在干智能系统,真的在干自动驾驶,真的是想把有一些车做出来,可能我认为他们在这个方向在做,但是其他的整车厂,可能在不同的方面都在做,只是我没有看到或者说我从组织结构上没有看到足够的内容。
将来如果在中国做智能系统和自动驾驶自研的团队,整车厂都应该超过一千人,一千人是一个非常小的规模,就是纯自研。然后跟各个供应商合作,他们才可能去面向竞争,他们才可能做出差异化,他们才可能满足中国的用户。
我去看过一些整车厂,我觉得(他们)对制造很懂,对很多方面很懂,但是我一直都觉得对于智能的软件研发跟智能软件研发之后如何让用户用得好、用得爽上面考虑的不多。
但是我真的觉得5—15年左右的趋势,这个趋势我们一家抓不住,我们需要一个联盟,我们需要很多很多中国的整车厂一起去做,一起重视这个事情。
昨天说的虽然得罪了一些人,伤害了一些人,但是我觉得只看那张图不行,有术语的问题,有上下文的问题。
所以我为什么说了很多的话,想跟大家用比喻的方式来去比喻智能汽车生态市场,就是希望让各位这一群人最有发言人,站在智能汽车生态前沿的人他起码有个概念,起码有部分人可以达到将信将疑,然后我们再一起往前推。这是我对前两个问题一个浅显的看法。
—————————————————
雷帝触网由资深媒体人雷建平创办,为头条签约作者,若转载请写明来源。